?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2021碳中和與綠色發展論壇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表示,按照國家安排,現在基本確定在6月底之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將上線啟動。
其實,今年2月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赴湖北省、上海市調研碳市場建設工作時已強調今年6月底前需確保啟動上線交易。隨后,恒生電子披露由其開發的兩套核心系統在技術上已做好準備。5月中旬,生態環境部發布《碳排放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和《碳排放權結算管理規則(試行)》,為碳市場交易和履約的關鍵性、原則性規則奠定基調,全國碳市場交易臨近實操階段,我國在“碳達峰、碳中和”之路上邁出堅定一步。
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
碳達峰:我國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我國承諾2060年前,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達峰、碳中和”的意義是什么?
由于溫室氣體過量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導致喜馬拉雅等高山冰川消融、對淡水資源形成長期隱患,上海、紐約、巴塞羅那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城市面臨咸潮破壞甚至淹沒之災,熱浪、干旱、暴雨、臺風等極端天氣引發的災害越發頻繁,自然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同時,糧食出現減產信號,因腹瀉、瘧疾等疾病導致死亡的人數則快速上升……因此,全球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世界各國攜手應對危機的多邊合作模式,而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愿景而提出的“30·60目標”,彰顯了我國堅定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同時倒逼全社會產業結構向低碳轉型。
高關聯度行業已“聞風先行”鋼鐵等
高碳排放行業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金賢東近日表示,目前正在抓緊編制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研究制定電力、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建筑、交通等行業和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積極謀劃綠色低碳科技攻關、碳匯能力鞏固提升等保障方案,進一步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
光伏、風電等新能源行業
國家能源局于5月20日發布的《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2021年全國風電、光伏發電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1%左右,后續逐年提高,確保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20%左右。
今年1-4月,全國風電、光伏板塊投資完成額分別同比增長8.0%和31.9%,全年行業需求放量確定性強。
垃圾處理和環保行業
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于5月中旬印發的《“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底,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左右,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達到70萬噸/日左右,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65%左右,這意味著環保行業中的新能源環衛裝備、生活垃圾處理、資源回收等領域迎來新的機遇。
新能源車積分交易日趨活躍
近兩年大熱的“減碳排頭兵”新能源車行業也在全球“脫碳”、“減碳”時代到來之時積極布局,占據一定先機。
近日,2020年度中國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成績單”出爐,對138家車企“雙積分”進行公示。所謂“雙積分”,就是由平均燃油消耗量積分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相加所得,油耗積分不達標的車企,可以通過其自身產生的新能源汽車正積分抵消、關聯企業間轉讓、購買新能源汽車正積分等方式抵償歸零,在其負積分抵償歸零前,油耗不達標產品則不能對外銷售。
數據顯示,138家車企共產生420萬分新能源正積分、92萬新能源負積分,1057萬燃料消耗量負積分、391萬燃料消耗量正積分。單項正負積分相抵后,“雙積分”仍存在-338萬分的缺口。
興業證券研報顯示,當前新能源積分交易價格已從最初的300元-500元/分上漲至2500元-3000元/分。按照3000元/分的交易價格換算,特斯拉2020年所獲得的86.03萬新能源積分價值高達25.8億元;比亞迪(002594)、上汽通用五菱擁有的積分價值達到22.62億元、13.2億元;蔚來、小鵬、威馬、理想等4家造車新勢力如果把積分全部出手,可分別收獲6億元、3.3億元、3億元、2.1億元。業內人士稱,各家車企對“雙積分”的重要性正在形成共識,預計積分價格未來還將進一步上漲。
數據顯示,截止至本周三,碳中和指數5月以來已累計上漲10.14%,包括光伏指數、風力發電、核電指數等多個與碳中和相關的板塊均出現回暖。多名機構人士在不同場合指出,持續看好碳中和相關板塊后市的投資機會,尤其是新能源車,將擁有“產業級別”的投資機會。
鉅派投資集團資產管理事業部董事楊楊女士表示,基于“碳達峰、碳中和”這一國家戰略,從能源供給側的碳排放監測、CCUS、碳交易、清潔能源,到涉及能源傳輸配儲的特高壓、電力物聯網、智慧能源服務、分布式電源、電化學儲能、抽水蓄能和氫能源等,直至能源需求消耗側的工業能耗減少、建筑過程裝配式、交運領域新能源替代等,我國民眾的日常生活正在被升級改造的傳統行業與生機勃發的新興行業默默改變。
根據中國投資協會預測的數據,“碳達峰、碳中和”將催生再生資源利用、能效提升、終端消費電氣化、零碳發電技術、儲能、氫能和數字化七大投資領域,撬動70萬億元綠色產業投資機會,為中國實現零碳排放貢獻累計減排量的80%。
我國仍處工業化和城市化中后期,經濟發展仍需保持合理增速,能源需求將持續增長,“提氣、降碳”壓力很大,技術創新是最重要的突破口,尤其是相應的效率提升和技術升級,傳統的用能技術、工藝、設備將發生顛覆性變革,產業鏈供應鏈脫碳化已成為未來發展方向和商機所在。然而,投資人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場上各種“碳概念”繁多,只有深耕于此領域的專業團隊,才能從“魚龍混雜”中找出真正在技術上取得突破、獲得資金扶持、應用前景廣泛的優質投資標的,為投資人在“零碳”之路上獲取長期穩健的收益。
?
【免責聲明】文章轉載于國際太陽能光伏網,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系,我將刪除內容 。